年3月2日星期一,广州终于出现久违的拥堵路况,内环路上一百米路程需要行驶十多分钟,与上周匀速60km/h行驶速度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内环路的车龙当中,突然出现了一台久违的铃木雨燕,左穿右插如入无人之境。铃木雨燕作为中国CTCC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国内不少年轻人最求的首台“好车”。只可惜随着铃木在年的中国退市,雨燕在国内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雨燕前期历史铃木曾经被誉为“小车之王”,雨燕是铃木代表作之一,是吉姆尼、奥拓后又一力作。初代车型诞生于年,前期仅提供轴距mm的1.0L动力三门五座两厢车型,后期新增1.3L和1.0T动力车型,加入轴距mm的五门五座两厢车型。因为当时美国通用在铃木集团有一定股份,所以该车与海外的雪佛兰Sprint、庞蒂亚克Firefly、霍顿Barina等为姐妹车型。第二代车型年问世,基于通用M平台打造,采用四轮独立悬挂,提供前驱和四驱车型供消费者选择。车型结构方面,除原来的三门五座和五门五座的两厢车型外,新增四门三厢车和两门敞篷车。动力方面全部为自然吸气,可选1.0L和1.3L排量车型,1.6L仅搭载敞篷版车型上。第三代车型出现在年,其车架结构在第二代车型基础上打造,不过在轴距方面较第二代基础上增加mm。动力仅搭载1.3L发动机。车型结构,前期提供三门两厢车型和四门三厢车型,后期新增五门旅行版车型。从第四代车型开始已经更改为全球车型。开售在中国销售的雨燕其实,在雨燕的全球车型开始之前,在年雨燕已经来到中国,当时引进的并非最新版车型,而是日本版的第二代雨燕,国内当时名为羚羊。同时,羚羊车型是一直伴随铃木在中国的整个生命周期。第一代雨燕的全球车型诞生在年,年开始正式进入中国。进入中国的雨燕仅提供五门五座结构,车身轴距增加至mm。车身整体设计与此前的三代车型变化较大,更改为较为圆润的整体外观,四个车轮更靠近车身四角,同时把后悬挂改为扭力梁,让车内空间更佳。国内版车型,前期仅提供1.3L车型,最大输出86PS,匹配五速手动或四速自动变速箱。年新增1.5L车型,最大输出PS,同样匹配五速手动或四速自动变速箱,全部仅为前驱车型。海外版车型则开始使用1.2L、1.3L和1.6L发动机,其中1.6L车型最大输出PS,压缩比高达11.1:1,提供前驱和四驱车型。此后国内版雨燕的外观也仅仅是前脸稍作微调,动力同样基本没有改变,1.5L车型最大输出一直维持在PS,1.3L车型有所微调,从86PS提升至91PS,这样的动力总成直到铃木在国内的生命周期结束都没有改变。雨燕的第二代全球车型在年诞生,时隔四年中国面世,但仅为全进口车型,名为速翼特。搭载1.6L发动机,最大输出PS,匹配6速手动或CVT变速箱。虽然排量小,但得益于车身整备质量仅一吨多一点,让其零百加速仅需8.7S。只可惜售价高达17.88万元起,劝退了不少意向购车者,最终国内销售时间不足两年。第三代全球车型,在年诞生,新车不仅在外观和内饰方面有较大改变,前期1.2L、1.0T两款传统动力和1.2L混动车型。后期退出1.4T的sport版车型,最大输出PS,更多的轻量化设计让该车整备质量低至KG,只可惜该车已经与国内无缘。不符国情其实,这类小型车与中国无缘也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在中国基本消费观念是买大不买小,所以自主品牌一直往大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欧美车型在进入国内的合资车型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让其生产的车型在国内更具竞争力。铃木却是一个倔强的车企,该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车型均为小型或微型车。虽被誉为“小车之王”,但在看到国内的市场需求之后并未对该企业生产的车型进行升级增长,所有车型基本都是原版进入中国投产,最终导致铃木旗下大部分车型销量每况越下,最终在年退出中国市场。总结:雨燕仅仅是铃木在中国的一个缩影,或许是看到其他车企变着法的让新老车型同台销售,但是车型本来就不太适合国内今年来的市场。同时,新老同台也没有进行多少降价行为或者说低价的铃木已经降无可降,导致车型性价比不高。换代的车型和体型较大的车型以进口身份销售(凯泽西),让产品价格长期较高,撩不起消费者的兴趣。同时产品不更新,也不做加长处理进一步导致其产品竞争力再度下降。雨中的燕子,能在雨中飞行的原因,是因为身体能分泌油脂,以免疫雨水的侵袭,或许雨燕的命名也有这样的含义。确实铃木雨燕因其短小的车身能在拥挤的车龙中随意穿行,但燕子也是遵循进化论,才一步一步演变成能在雨中飞行的燕子。但铃木雨燕没有适应中国市场进行改变,或者说铃木整个品牌没有因应中国时代变迁进行改变,导致其不适合中国市场,最终退市。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