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

写作美学陪伴营作品丨淡月梨花微雨燕双飞

发布时间:2023/5/17 2:50:04   

等到时光结了茧

我在江南古巷听你说说故事里的永远

春歌04:17来自小隐江南

只生欢喜不生愁

坐在窗前读书,抬头思考的瞬间,望见窗外细密小巧的雨滴从天而降,落在高高的槟榔树叶上,悄无声息,细细的,柔柔的,像雾,有着氤氲的好。微雨的意象,总让人想起江南的雨巷,光滑的石板路上,缓缓走来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在轻烟缭绕的薄雾里,似乎看见她一张宁静又温婉的脸上,透着淡淡的忧伤。

思绪随着窗外的春雨纷飞,干脆放下了书,续上一杯清茶,立在窗前听雨。

想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融情入景,对仗无雕琢的自然之诗,它出自唐末五代诗人翁宏《春残》中的诗句。原诗:“又是春去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这首《春残》写春末怀人,触景伤怀,有哀怨之情。而我第一次初读这两句诗,是来自北宋小晏《临江仙》的词。史料说小晏创造性地借用了翁宏这两句妙手天成的诗,放进他的词里,成了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说来的确引用的妙极,这两句恰恰是词之精华所在。亦是伤怀思人的情态。想那时那景,落花满地,细雨绵绵,春景如梦,流光已远,对美人不在的思念,春恨,油然而生。

触景伤情让他独自惆怅,怀想。可时过境迁,我们读着千年来让人沁泪醉心的诗句,已无法再现当时的场景,但是,可以走进诗境里,去听微雨,观落花,感受不同时代赋予这些意象的思想,以及所呈现不同的价值。

在海南我所居住的城市,未曾见过翦翦双飞的燕子。这让我想起幼时,看微雨敲窗,燕子衔泥的趣事。

那时侯还是在北方,故乡的老房子,邻家小孩,可以到各家前后左右院子里玩耍,所谓的发小,就是这样从小一起玩大的吧!家家屋檐下,都有三两个燕子窝。那小巧工艺的燕子窝,是回归的燕子飞到小河边,池塘畔,衔春泥,混合枯枝稻草,或残留的羽毛搭建的。左一层右一层的嵌在避雨的屋檐下。为建一个新窝,雌雄燕子一起劳作,至少也得几天的时间。

那些小窝造型别致,长圆方扁不一,很坚固。不去触碰,几年它都不会掉下来。只是,每一年南来的燕子,是否旧时相识,未曾可知。

春暖花开时候,燕子双双翦风而飞,有的需要休整原有的小窝,有的直接入住。把幼燕孵化在坚实温暖地小家里。然后,它们每天不辞辛苦,寻来食物,喂养孕育新生的一群幼燕。看到那些嗷嗷待哺,张着嫩黄小嘴的幼燕,萌萌的,可爱极了,心里也偷偷萌生想摸摸它们的欲望。看着燕子双双一次又一次飞去寻食,飞回喂哺,来去匆匆,飞走又飞回的样子,让小时候的我,看得好有幸福感。

男孩子总比女孩淘气,天气好的时候,总是翘着脚的站在窗子外,蹦来跳去想掏燕子窝。那些个小小的人儿,天不怕,地不怕的调皮状。个子小,够不到,就踉踉跄跄去抬木梯子,然后,爬上梯子去掏燕窝。

那时候我也很小,对什么事,也都充满好奇。每次有好玩的事,也不懂得去克制,有时还积极参与其中。

看着小男孩淘气,似乎很英勇厉害的样子,想自己以后也要那样英勇豪情万丈。但就掏燕子窝的事,每次都是小心的爬上梯子,紧张地,怯怯地看过了,好奇地摸过了之后,又悄悄地小心翼翼地把稚嫩得还没长全毛的小小燕儿,轻轻地放回窝里去。好害怕燕子双双飞回来逮个正着,并发出攻击淘气小孩的事故;更害怕家里的大人们知道了,受到严重的单打双打的惩罚。

记得那时家里的大人们都警告过小孩子,不要掏燕窝,掏燕窝有烂手指瞎眼睛的说法。后来大一些,各个曾经淘气的小孩,手指头,眼睛都好好的,才知道那些话,是大人用来吓唬小孩子的谎言,而那些善意的谎言,着实吓到一些乖巧的小孩。其实,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也是大人们从小给孩子们树立爱护鸟类不受迫害的最好方式。

想到这,感觉自己的嘴角上扬,不自觉的把思绪和眼神拉回窗外的微雨中。远处茂密的槟榔树林象被冲洗过一般,清凉凉的,似乎在春雨的滋润下,叶片更加翠绿了。此时,数着落花的记忆,站在春天的当口,在即将老掉的光阴里,聆听一曲微雨轻轻落,紫燕双双飞的清音袅袅,陶醉在其中的情趣,却意犹未尽!

微雨更绵长了,儿时的故事也久远了。如今落花,微雨,都是极美丽的字。美到需小心收藏。如果你曾路过江南,偶遇落红铺满石阶路,慢雨轻敲老窗格的景致,请你不要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忧思,好吗?且收藏起意蕴无穷的意境就好。

那特定的美,可遇难求,无论是凄美愁结,还是馨香喜梦,都似勾了魂,惊了天人的迷醉呀!怎么忍心忧伤?如果你曾途径这些静寂幽然的映像,看它像画一样立体有形。

那么,请你拾起落花瓣上的香,收进阔达的心里。看柔软的雨滴下来,慢慢洇成湿答答的情境,这都是上天赐予的绝妙好礼,妥善安放才好。

文/淡月梨花

图/网络

/

相见恨晚不负此生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7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