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雨燕 >> 雨燕的种类 >> 文化观察守住ldquo北京雨燕
为减少对北京雨燕的干扰,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把原定六月初开工的木结构城楼修缮工程延后一个多月,避开北京雨燕幼鸟孵化和饲养的高峰期。这种“无声的爱”引发众多网民点赞。
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从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到与“燕京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视作“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作为候鸟的雨燕为何热衷于扎堆北京?因为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长着,适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从紫禁城、天坛,到钟鼓楼、箭楼,从景山、颐和园,到前门、正阳门,星罗棋布的旧时皇家建筑,其飞檐翘角,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过来,那许许多多轻盈洒脱、如期而至的雨燕,又为北京的古建筑注入了难得的灵动和生气,二者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然而,过去一段时期,因为城市高速发展、手段比较粗放,一些古建筑受到损坏,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一度导致北京城区的雨燕种群数量出现较大规模减少。又加之不少地方通过安装防雀网人为阻止雨燕还巢,进一步压缩了雨燕的生存空间。有专家曾忧心忡忡地表示,北京城区雨燕数量不到只,“再不保护可能濒临消失”。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各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普遍增强。“十三五”时期,仅北京市就累计恢复建设湿地超过1.1万公顷,城市生态功能不断优化。同时,很多古建筑保护单位也改变过去“粗暴逐客”的做法,为包括雨燕在内的生物提供合理生存环境。相关机构统计显示,经过加强保护,目前北京雨燕种群规模已达一万只以上。于是,“雨燕去还来,衔虫为雏食”的活泼,“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浪漫,又有了被你我当街遇见的可能。
古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让它接通历史和现实,接通人和自然生灵,它才有蓬勃生命力。近年来,各地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普遍有所提高,北京正阳门的做法,新就新在,不仅注重保护古建筑,而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