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雨燕 >> 雨燕的种类 >> 练练作文的立意,以避免滑入坑中
练练作文的立意,以避免滑入坑中
1.以“站在____的门口”为题,你认为在横线上填充什么词语较有魅力?
门口可实可虚,在横线上填充的词语也是可实可虚。
从实的角度可填充的词语:网吧、图书信、动物园、防空洞、看守所……
从虚的角度可填充的词语:青春、失败、迷失、死亡……
2.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从“怎么办”的角度,你可以提炼出哪些观点?
题目上的“轻易”二字作何理解?为什么不能“轻易”说“不”?这是因为,轻易拒绝和否定会使自己丧失良机。
从“怎么办”的角度,可从这个题目上提炼出如下观点:
①我一是道美丽的风景,不能轻易放弃自己。
②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不能放弃自己。
③拒绝别人要委婉,要注意交际艺术。
④对别人提出的要求,要认真对待,不能轻易否定。
⑤作出决策要慎重思考,切恳轻率武新。
⑥否定某种错误观点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切忌武断。
⑦要用历史难物主义现点看待历史,不能轻易否定历史人物。
⑧理智控制感情,不能随便说“不"。
3.请你在阅读了下面一则材料之后,运用“表象命题,引申立意”的方法,对作文话题“雨燕减肥”提炼出隐含的观点。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顾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侧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此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有一定难度。如果看到“雨燕减肥”,就联想到人减肥,于是就从这方而立意,那就失之肤浅了,要想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我们就必须作一番分析。
雨燕为什么要减肥?因为“肥”阻碍了它飞翔,因此,这个“肥”可理解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把“肥”引申为:累赘负担、包袱、束缚、拖累、羁绊……如果联系到社会和人生来思考,我们就可把“肥”引申为:思想包袱、精神负担、陈旧的经验、旧观念的束缚、陈规陋俗、畸形心理、忧虑、痛苦悲伤、不良个性、不良习惯、辉煌成绩、安逸的生活、享受的心理、物质财富……
雨燕减肥的手段是锻炼。只有通过锻炼,才能减掉身上的肥肉。因此,这个“锻炼”就可引申为:去掉、放下、摆脱、改正。而减了肥,就能飞,否则就不能飞,这说明,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挖掘出话题上隐含的意义,就能提炼出如下观点:
①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②只有告别过去,才能迈出新的步伐。
③要想达到某个目的,就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④丢掉心理负担,轻松生活。
⑤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⑥手段决定结果。
⑦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就必须做出艰苦的努力。
⑧有了耕耘,才会有收获。
⑨做出新努力,开创新局面。
4.对于作文命题“逆境与成才”,请你运用“因果关系,因果立意”的方法提炼观点。
可提炼出如下四个观点:
①有些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激发出前进的动力,进而成为人才。
②逆境不一定会出人才。
③当逆境超越生命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逆境会毁灭人才。
④有的人才在逆境中可能成为庸才。
5、对于作文命题“位置和价值”,请你运用“条件关系,条件立意”的方法提炼观点。
可提炼出如下三个观点。
①人的地位不等于人的价值。头长据头
②一个人只有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③地位低下的人同样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6.请你运用“同中求同”的方法,从下面两则材料中提炼观点。
材料一: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材料二: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一年,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这两则材料都属同一性质(创新),具有许多共同的因素。通过分析,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
①创新需要一种艰苦的劳动。
②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③创新离不开创意思维。
④偶然中有必然。
⑤有了创新,才会有发展。
⑥只有很好地抓住了机遇,才能更好地成就事业。
⑦灵感转瞬即逝,要及时辅捉,并付诸行动。
7、对于年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为题,你怎么审题立意?
在审题上可以从如下方面思考:
一是“谁期待”。你、我、他?你们、他们?
二是“期待什么”。是期待关爱,期待创新,期待食品安全,期待社会和谐,期待平等?
三是“为什么期待”。是守株待兔式的消极期待,还是奋牛中的积极期待?是奢望性的无理期待,还是合情合理的期待?
8.对于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为题,你怎么审题?
试题中“这世界”,大而言之,可以指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小而言之,可以指一个点,如一座城市。
试题中的“你”,可以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个集体,也可指人以外的其他事物,如某种思想、品德、精神。
试题中的“需要”将“你”和“这世界”联系起来。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考虑:①需要什么?②怎么回应?③为什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