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雨燕 >> 雨燕的种类 >> 鸟类大观伟大飞行家创造的奇迹您不知道
对于部分鸟种之所以能够长时间、长距离飞行,科学家曾经推测鸟类可以左右大脑分别休息,也可以通过短暂休息就能够满足生理的需要,北京雨燕就是其中的一种。
年英国博物学家斯温侯先生在北京发现并首次采到北京雨燕标本。
中国观鸟会(原北京观鸟会)从年开始做北京雨燕的环志研究。年,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英国雨燕保护行动(组织)、瑞典隆德大学等多国的研究与保护机构带着先进的光敏定位器也加入了北京雨燕环志队伍。
颐和园八方亭,北京雨燕每年四月都来到它们喜欢的这座古建筑里造巢繁殖,环志工作就在这里进行。抓捕、称体重、测量身体各部数据、采血样、环志、戴定位器、读取重捕个体的标志环号、下载回收定位器的数据、拍照,也要检查身体状况和体表寄生虫。
通过读取往年环志和定位器的数据可以判定,北京雨燕的寿命可超过20年,它们虽然在中国北京等地繁殖,但要在地域广阔的非洲越冬。它们躲过高山,沿高山与森林之间的草地和沙漠,追逐降雨量丰富地区的昆虫等食物迁徙飞行。春秋两季的迁徙策略有所不同,每年三、四月份很少停歇地顺风迁徙至欧亚大陆繁殖,北京是最远的繁殖地之一,每年七月左右无风的季节离开繁殖地,以每次飞行一千公里左右停歇一次的节奏返回越冬地,迁徙的路线经过不少人类活动密集区域。
北京雨燕的翅膀具有雷达功能,它们能够以km/h的速度飞行,但很少撞上其他物体,它们四脚趾朝前的结构决定了它们不会站在电线、树枝上,除了产卵、孵化是在巢中外,它们不管白天黑夜总是不停地飞。飞翔中捕食、喝水,就连交配也是在飞翔中完成,所谓停歇也是通过在小区域慢飞完成的,筑巢所用的材料都是在飞行中捕获的。它们每年的飞行距离可以绕地球七圈,不愧是创造奇迹的飞行家。
北京雨燕,它们一代又一代,年复一年,跨越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来往于北京非洲之间。保护好它们的繁殖地、越冬地以及迁徙路途中的停歇地,它们就会年年回到我们身边。
策划:赵欣如付建平
摄影:雨后青山张耳
撰稿:付建平雨后青山
后期编辑:雨后青山
特别鸣谢
颐和园公园管理处
广州中山大学
英国雨燕保护行动
英国皇家鸟类学会
英国鸟类学基金会
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
比利时动物园
瑞典隆德大学
观鸟北京(Terry)
中国观鸟会
雨后青山工作室
联合出品
本文编辑:梁烜
科学观鸟尊重自然
1如何联系中国观鸟会?beijingb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