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雨燕 >> 雨燕的天敌 >> 古文娱圈八卦探秘歌姬小萍与词人晏小山之间
北宋文人晏几道(字小山)有一首才名极盛的好词《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晚清学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到这首词的时候,用了两个很妥善贴切的词:
闲婉,沉着。
这两个词,应该是很贴近词人作这首词时候的心境。
文字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文字表达传递着人的思想和情感,当文字的取用搭配与作文之人的心境契合一致的时候,文字便蕴藉凝结住了当时作文之人的情感和思想,使文字也获得了恒久的生命,能够将当事人的情绪,穿越时空变幻,触动后来者的心扉。
晏几道的这首词,所传递的情绪,用两个词来描摹,十分恰当。
这首词初看,是在思念旧日相识的一位叫做小萍的姑娘。
但诵读后,却似乎对这位姑娘没什么印象。
作者跟这位姑娘有过怎样的一段感情,在文字中找不到太多踪迹。只是有些暧昧的说了一句: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何谓两重心字罗衣?字面上直白看,似乎是一件绣着两个重叠心字的绸缎衣裳。
应该是类似如今的情侣装,两个红色心形半叠,一支丘比特金箭从中穿过。
词人用这样一件衣裳,暗示两人是一见钟情,心心相印。
但这层意思作者并不是明说的,而是隐约暧昧的表达。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人家姑娘就是穿着这么一件衣裳而已,对你到底有没有男女之情作者其实也很难判断。而且小萍本身是个歌女,台上歌舞的时候,美目婉转,秋波横流,对谁应该都是含情脉脉的样子。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作者才子风流,自作多情。小萍的两重心字罗衣,只是恰好触动了作者的多情心思。
而且依我看,后一种可能更贴近作者的真实的感受。因为从这首词整体的格调上来看,并非仅仅局限在春梦情事上。
读罢这首词,我们会隐隐感受到一种人生的寂寞,无处安放的孤独,这种心境并不是男女相思的专属。
作者在这首词的文字中,更偏重的是对个人心境的一种描摹,而非着力刻画自己对旧情的难忘。
所以你读不出苏轼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那种刻骨的哀恸,也读不出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凄。
而更多的是会感受到晏小山的那种“闲婉、沉着”的心境。
与小萍姑娘的初见,大抵不过是作者在心间臆想涂抹出来的一段风流绮丽的巫山云雨,醉卧浅梦春,惊鸿照影了无痕。
也正因与小萍的感情,多半都是作者的猜测和幻想,并未多着心力事实,所以作者的文字中才会透露出一种沉着,而没有一丝丝相恋男女的那种患得患失的感觉。
而作者的这种怀想,在如今早已不局限在男女情事上。
它似乎已经扩散成对美好生活、成就事业的一种向往。
但是这些向往,如今尚未实现。作者在醉卧浅梦,高楼独醒后,倚阑见帘外细雨落花,春燕双飞。见这春天的光景又与往年无差,自己却又添了一岁。他虽生活闲适,但也感慨光阴易逝,美梦难成。
于是很自然就诵出了这闲婉沉着的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虽有淡淡哀婉,但也着实沉静闲适。
至于小萍,在我看来,只是作者闲适哀婉之心境的一种延伸。在这种心境下,他想起了一个让他颇有好感甚至是有过性幻想的姑娘。
小萍只是一个由头,他在琵琶弦上诉说的相思,未必只是这个姑娘。
大概更是那些逝去的岁月和青春。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往日的明月曾经照着归来的彩云,如今的明月,也依然会照亮归来的彩云。
但那些逝去的日子和带给我欢愉怀想的人儿,却很难像那明月和彩云一样岁岁常在。
小萍这样让人润生出旖旎春情的姑娘,我想每个男人在人生中都遇见过。
稍稍多情的人,更是经常性的遇见。
只是惊鸿照影,春梦无痕,年华易逝,岁月无声。
这些小萍一样的姑娘,只如路边的风景,映照入眼帘,在心间脑海留下一些光影涟漪,却并不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我们匆匆于生计的奔波,偶有闲适孤单之时,在读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时候,陡然间便会被晏几道这种闲婉沉着的心境所击中,
在岁月长河中被侵洗翻腾已久的我们,不会再像少年那般为倾愁绪而疏狂呼啸,只会沉着地轻声一叹:当时明月在,人无再少年。
这种沉着里,甚至还有一种沧桑历尽后的萧然洒脱。
我想,这才是这首词能令人诵读时觉得意蕴绵长,心境幽深的原因所在吧————人生的境遇古人和今人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大抵都是:明月落花人独立,彩云飞燕两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