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雨燕 >> 雨燕的天敌 >> 涨知识为伊消得鸟憔悴
还记得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纪录片《迁徙的鸟》中说到“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鸟儿为之憔悴的迁徙故事。
什么是迁徙一般我们所说的迁徙是特指部分鸟类按照基本固定的路线在春、秋季往返于繁殖地(北方)和越冬地(南方)的行为。一般将具有迁徙行为的鸟类称为候鸟。
迁徙的鸟类一般以水鸟为主,包括鴴鹬类、雁鸭类、鸥类、鹤类等,不同种类的鸟类开始迁飞的时间也有早晚。
迁徙过程中,并非同种鸟类同时出发或到达目的地。不少鸟类有雌雄或成幼迁徙分离的现象。有的作为“先头部队”,提前出发,一段时间后,主要群体开始迁飞,而一些掉队的成员则是最晚飞抵目的地。
根据鸟类学家研究,全球共有八条主要的鸟类迁徙路线。其中,穿过中国境内的路线有三条。
如何来研究鸟类的迁徙?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鸟类,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鸟类迁徙的研究。“环志”是目前研究鸟类迁徙最常用的方法。
“环志”,又称鸟类环志,是将野生鸟类捕捉后套上人工制作的鸟环,如脚环,颈环,翅环,翅旗等,再放归野外。这些环一般都拥有唯一的编码,用以搜集研究鸟类的迁徙路线,繁殖,分类数据的研究方法,从而获得候鸟生活史的完整资料。
最著名的被环志的鸟是一只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名字命名的北极燕鸥。她于年初被环志,至今仍然每年穿梭于地球的南北极之间。大量观光客专程到它繁殖的岛屿上,只为看到这只著名的北极燕鸥。
除环志外,卫星、雷达跟踪等现代技术,也被应用到鸟类迁徙的研究中。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为什么要迁徙?文学家说,为了承诺,鸟儿迁徙;科学家说,鸟类迁徙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多数科学家认为是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在北方,冬季十分寒冷,食物稀少,造成许多在北方繁殖的鸟类食物短缺。为了有更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环境,鸟类只好迁徙到食物丰富的南方地区过冬。
等到春天来临,北方天气回暖,水草复苏,大量的食物又会出现,这些鸟类又重新返回北方,继续产卵育雏。周而复始,鸟类的这种行为逐渐固化,成为鸟类的一种本能。
迁徙还有其他好处吗?首先,迁徙可以使鸟类在最适合的环境中生存,减少南北半球季节的变换对鸟类的影响,避免严寒和酷热。
其次,迁徙还拓展了鸟类生存的空间,它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这有利于繁殖期占取巢区。
第三,迁徙还可以为幼鸟成长提供可靠保障。北方夏季白天时间较冬季长,处于繁殖期的鸟类更易于捕获大量的食物以哺育幼鸟。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迁徙创造了个体间更多交流的可能。长距离迁徙的过程中,更多的个体可以充分交流,也利于它们向新的区域进行扩散。
迁徙途中的“加油站”上海的崇明东滩气候温和湿润,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鸟类迁徙的一个重要“加油站”。截止目前,崇明东滩共记录鸟类逾种,每年迁徙水鸟达上百万只。
这些途径上海的候鸟,主要以鸻鹬类为代表,如大滨鹬、斑尾腾鹬等。每年秋天,它们从北方的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繁殖地飞往南方越冬,最远的能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途中会在东滩落脚。历经上万公里、持续数天的快速飞行后,会消耗掉30%以上的体重,此时东滩就成为非常及时的能量加油站。在充足食物的补充后,它们的体重可以在短短几天内恢复,来继续完成迁徙和繁育后代的重任。来年春天,这些鸟又沿原路返回北方的繁殖地。
此外,一些雁鸭类如绿头鸭、小天鹅、斑嘴鸭等则选择崇明东滩作为它们的终点越冬地。可见,保护崇明东滩对于保护鸟类的生存意义是极大的。
鸟类迁徙中的各种NO.1距离最远:鸟类迁徙距离长短不一,从几百千米到上万千米都有。北极燕鸥是目前已知迁飞距离最远的。它在南极洲附近的海洋越冬,在北极区域繁殖,整个迁徙过程飞跃高山,远渡重洋,距离约4万千米。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高度最高:目前已知迁飞最高的是“二道杠”斑头雁(在中国青海湖区域繁殖),它能轻松飞跃珠穆朗玛峰,飞行高度可达9千米左右。除部分大型水鸟或猛禽在高空迁徙,鸟类一般飞行高度是在1千米以下。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速度最快:雨燕在迁徙飞行中的速度为每小时-千米,是目前已知长距离飞行最快的鸟类。鸟类飞行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小时40-80千米,而夜间的飞行速度要比白天快。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持续最久:飞行距离较短的鸟类,一天的旅程不超过千米。长距离飞行的鸟类日程可达-千米。
想要知道更多关于鸟类迁徙的故事,就快来地下二夹层上海故事展区的候鸟驿站吧!它以崇明东滩为原型,向大家展示了上海鸟类迁徙驿站的唯美。除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标本,还有更多精彩的电子图文等你来欣赏!
文/刘妍静
科学指导:王天厚、李必成
错误更正非常抱歉,昨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