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

留住北京雨燕这项研究建议古建筑可以对雨

发布时间:2025/4/10 14:45:44   
北京雨燕粪便为中性,对木质古建不构成腐蚀作用。这是北京正阳门管理处对“雨燕栖息与古建保护”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6月8日是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正阳门管理处联合京津冀30余家博物馆、旅游景区、大中小学校以及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举办了一场“正阳之夜——留住北京雨燕”活动。北京雨燕作为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是北京的生态符号之一。年,英国博物学家在北京第一次采集到它的标本,并将其命名为“北京雨燕”。作为一种夏候鸟,每年四月初,雨燕从遥远的南非飞抵北京,在颐和园、雍和宫、正阳门等高大的建筑物上筑巢繁衍。清晨日暮时分,众燕齐飞,与古建相映成趣,已成为为北京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近些年来,北京的古建筑逐渐减少,一些文保单位在屋檐下、斗拱间隙大量采用防护网,意在防止麻雀、雨燕等鸟类的粪便腐蚀木质古建筑。而这对于喜欢以古建为家的雨燕来说,无异于把它们挡在了家门外。“雨燕喜欢利用古建里的孔洞产卵,它们在正阳门繁衍生息六百年,这里是它的故乡,为此我们没有在屋檐下安装防护网。”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副研究员袁学军介绍。去年,正阳门管理处给古建安上了摄像头,开始对雨燕的数量、生活习性等进行调查。根据中科院木材研究所跟踪取样的化验结果显示,雨燕粪便对木质古建不构成腐蚀作用。此外,在北京雨燕栖息的周围,应避免长时间、大面积的泛光照明,光源的设置,应避免橙色光的使用。据悉,下一步,正阳门管理处将继续开展有关雨燕粪便对古建油漆彩画的影响调查。为了进一步保护雨燕,京津冀三地博物馆与文化企业还联合签署了《雨燕计划——京津冀博物馆研学合作协议》,将“北京雨燕”的故事融入博物馆研学与社教工作中,助推博物馆融入百姓生活。此外,正阳门管理处联合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建筑学院共同签署的“北京雨燕生态研究与文化保护倡议”,进一步推动北京雨燕的生态研究与文化保护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194.html
------分隔线----------------------------